【国军司令追赶我军两万里,开国大典那天,他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,笑容满面】红军的长征中,国民党军司令吴奇伟却紧随其后,策马征战,追赶了两万里,1949年,在举行开国大典的那一天,吴奇伟却站在气势磅礴的天安门城楼上,面带春风,笑容满面。
在开国大典那天,天安门城楼上出现了一个人,大家都很熟悉,他曾经是红军长征时一直紧追不舍的对手,现在却站在了新中国成立的地方。
这个人,就是吴奇伟。
吴奇伟是广东大埔人,毕业于有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,这样的背景,让他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注定要担当重要角色。
北伐时期,他作为第十二师师长,在战场上崭露头角,为国民革命军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。
九一八事变后,他当上了第四军军长,正式成为了中央军里的一名猛将。
在随后的第四、五次“围剿”中,吴奇伟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,他治军严谨,部队训练有素,战术灵活多变,给红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。
红军长征开始后,蒋介石让他当了第七纵队的司令,专门追击红军,吴奇伟带着部队紧追红军,一路跟了两万里,红军因此吃了不少苦头。
这段历史,无疑是吴奇伟与红军之间不可磨灭的敌对印记,然而,在激烈的战斗背后,吴奇伟并非一个思想僵化的军人。
他并非没有思考、没有动摇,或许在深夜的帐篷里,他也会思考这场内战的意义,以及未来的走向。
当时的情况下,他听从了命令,完成了任务。
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民族危亡之际,吴奇伟再次走上战场,这一次,他的对手不再是昔日的同胞,而是侵略中华的日寇。
在上海战场,他率部与日军血战,在嘉定、罗店等地浴血奋战,其部队获得了“铁军”的称号。
武汉会战中的万家岭战役,更是吴奇伟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,他担任前线指挥,巧妙运用战术,歼灭日军万余人,缴获大批物资。
吴奇伟身先士卒,敢打敢拼,在战场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血性和勇气,在与日军的交锋中,吴奇伟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
他善于运用疑兵之计,迷惑敌人,出奇制胜,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,抗战时期,吴奇伟无疑是一位民族英雄,为保卫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经历了残酷的战争,他更加渴望和平,他目睹了太多流血牺牲,也开始反思战争的意义,或许,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,他已经开始萌生了对和平的向往。
抗战胜利后,中国又面临着内战的威胁,吴奇伟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,他累了,不想再和以前的同乡打仗了。
他给蒋介石递了辞呈,然后回到了广东老家,过上了悠闲的生活,这不只是逃避,而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决定。
这期间,我党积极争取吴奇伟,派出他的老乡、亲朋和旧部与他接触,逐步转变了他的思想。
淮海战役之后,国民党大势已去,很多粤系的将领都往南走了。吴奇伟也开始跟地下党接触,商量起义的事情。
1949年5月,吴奇伟带领八位粤军将领发起了粤东起义,解放了梅州大部分地区和惠州部分地区,为广东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专门发电报,对吴奇伟等人的起义表示了“极其欣慰”和“欢迎”。
吴奇伟的改变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,而是慢慢来的,从抗战时期的反思,到解放战争时期的选择,再到最终的起义,每一步都充满了内心的挣扎和抉择。
他最终决定和人民站在一起,顺应了历史的发展。
1949年10月1日,新中国成立,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,吴奇伟受邀参加了这一历史性时刻,登上了天安门城楼。
这对他来说,不仅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省和历史的见证。
吴奇伟站在城楼上,看着下面热闹的人群,心里肯定有很多感触,他曾经追击过红军,如今却来到了新中国诞生的地方。
这其中的转变,令人唏嘘不已。
从红军的“死敌”,到抗战的民族英雄,再到解放战争的起义将领,最后成为新中国的建设者,吴奇伟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
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变革,也亲身参与了这一历史进程,吴奇伟的转变,也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人的心路历程。
他们从迷茫到觉醒,从对抗到合作,最终选择了与人民站在一起,共同建设新中国。